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巨野县  > 正文

5年时间,巨野县独山镇蒋寺张庄村贫困户张连山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梦,还改变了自己的“身份”,从一个“文盲”成为被乡亲们尊称“大棚先生”的蔬菜种植技术员。请看——
张连山脱贫记

作者: 苏成华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0-10-14 09:31

在脱贫路上,有这样一些人,他们虽被认定为贫困户,但他们有志气,不愿“等、靠、要”,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国家扶贫政策,靠勤劳脱贫致富,改变自己的命运,张连山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。

10月13日,谈到自己的“华丽转身”,49岁的张连山告诉记者:“说句实在话,没有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真帮实扶,就没有我张连山的今天。”

张连山出生在一个农村普通家庭,自幼丧父,祖祖辈辈都靠耕田种地为生,是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人含辛茹苦,把他们兄妹5人拉扯大。因此,他家的生活条件要比一般家庭差得多。因家贫,为人敦厚、老实巴交的张连山直到28岁才勉强成了家。由于没上过学,没有文化,也没有一技之长,仅靠几亩薄地勉强度日,日子过得紧紧巴巴,特别是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,生活更加困难了,一边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,一边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,离家外出打工家中的一切放心不下,可在家种地一年到头又赚不到几个钱,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张,无法摆脱贫困成了张连山的一块心病。

2013年,通过精准识别,张连山正式建档立卡成为第一批享受扶贫政策的帮扶对象。他被村里评为贫困户以后,镇村帮扶干部多次登门入户与他谈心,鼓励他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。张连山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。

2015年,独山镇政府举办了特色种植培训班,通知张连山免费参加。通过培训,张连山学会了大棚种植理论和操作技能。在村“两委”及驻村工作队帮助下,他承包了一个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建成的冬暖式蔬菜大棚。买苗子没有启动资金,镇村干部帮助他申请了专项金融扶贫,从银行贷款50000元。这一年,张连山开始了大棚蔬菜种植。张连山肯吃苦,又好学,不懂就问,经常请教镇上的技术人员,吃住都在大棚里,慢慢地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。

他种植的西红柿、黄瓜长势喜人,再加上赶上了个好行情,第一季竟然卖了36000多元。几万元的收入,让张连山看到了致富的希望。为了拓展收入渠道,在镇技术员的指导下,张连山同时种植了冰糖雪梨甜瓜。辛勤的劳动,换来了丰硕的果实,当年甜瓜也有30000元的收入。第二年,张连山留够必要的生活、生产费用外,还了一半贷款。第三年,张连山就还完了银行的全部贷款。

三年的实践,张连山掌握了实用技术,连镇里的农技人员都向他伸出大拇指。没有文化的张连山经过自己的努力,俨然成了一位大家眼中学识渊博的“大棚先生”、“实用人才”。

张连山大棚种植成功,始终不忘村里的村民,总想为全村的发展添砖加瓦,一人富不算富,全村都富才叫富,张连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党支部和村委会,村“两委”及时进行积极宣传,其他贫困户纷纷到棚里进行参观学习。张连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育苗、施肥、翻地、移植、整枝、掐秧、病虫害管理等技术知识讲给大家。在他的带动下,蒋寺张庄村的张新安、杨纪方、丁万连等贫困户也纷纷承包了大棚开始了反季节蔬菜的种植。

平时,乡亲们遇到技术困难去请教张连山,他都毫不犹豫帮助查找病因,进行指导。有人和张连山开玩笑,你把技术管理经验都告诉了别人,会不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?可张连山嘿嘿一笑说了一句广告词“大家好,才是真的好!”

尝到种植甜头的张连山,在村里进行种植模式调整时,第一个把自己的二亩多地种上了大蒜,在大蒜收获前,移栽了育好的辣椒苗。两茬年亩均收入达到7000元。村里群众看到张连山这样的种植模式,多挣了钱,也纷纷向张连山学习“大蒜—辣椒”的种植模式。在张连山带动下,村里其他贫困户及一般群众也开始了这种种植模式。

通讯员 谢新华 张心迎 记者 苏成华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